正在創業中的友人詢問了我行銷方面的問題:
Laurence ,我最近跟兩三個朋友吃飯,他們聽說了我的服務之後,都大力地建議我,應該要開粉絲專頁、要設立電子報或是 blog 。還舉了幾個比較有名的人,說這些人就是靠寫文章出名的。
我想來想去,總覺得好像內心中有點怪怪的。
比方說: 我如果設立粉絲專頁好了,粉專的主題要談什麼? 設立粉絲專頁之後,我的人設要怎麼定? 還有要不要先趕快下一波廣告,讓訂閱者看起來多一點? 如果有酸民惡意嗆我,該如何調適呢? 這件事值得嗎?如何評估效益呢?轉換率呢?做這項行銷的投資,會有合理的回報嗎?
由於友人的事業也偏向顧問性質,我就大方分享自己的觀點與經驗。
首先,我主觀判斷,由於友人約來吃飯的朋友,可能都是員工。員工與經營者通常有一個關鍵的視角差異,員工往往是負責執行的角色居多、甚至只能負責執行,而經營者最重要的任務則是要決定方向與經營策略。廣告業的員工可能會想,當然要做網路行銷,幾點幾分發文,開信率最高。文章裡有哪些關鍵字會是流量密碼…。
然而,這些都不是經營者最大的考量點。
將友人苦惱的幾個問題歸納之後,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問題:
主題、人設、訂閱者數量、回應酸民,看似不相關的問題,背後指向的概念是品牌。
轉換率、效益評估反映的思考,則是指向機會成本、潛在效益。
品牌
有個說法是這樣子:「你談論什麼,最終就會吸引什麼樣子的人。」
我也一度為了談論的內容而苦惱過。根據顧問業的共識,最好的主題通常是兩類:(1) 客戶的困難 (2) 別人問的問題。不過,由於我設定了一週發文一次的高頻率,光是 (1) 與 (2) 加起來還不夠寫。我的文章裡,後來多半是談一些我新學到的東西,或是我的一些觀點。
久而久之,寫作的內容應該收斂到了:「異端邪說」、「對讀者有用」這些成分。
機會成本、潛在效益
認真的寫作,無論是寫電子報或是寫書,都是會消耗大量時間的事。也因此,我在 2020~ 2023 整整四年,我都採取低頻率地寫作,平均每個月發一篇 blog 而已。
然而,真的寫多了之後,發現內容行銷有三個很重要的好處:
讀者的 Email 名單
強迫自己想清楚
外界的信任感
(1) Email 名單是最明顯的好處。很多人做內容行銷,圖的也是這個。
然而,我反而覺得,(2) 與 (3) 的好處其實也非常重要。
比方說,以 (2) 來講,我曾經有幾次為了要寫文章,去把客戶的程式碼找出來認真地檢視,最後找出了好幾處非常值得批判與改進之處。然而,在形成了具體的想法之後,我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下筆寫文章,而是先去修正我之前寫的程式碼。(想批評別人,結果最先批評到的都是自己。)
(3) 的部分在銷售的最後一環常會起作用。以上市公司來講,要委任一人公司的經營者,內部總是會有質疑的聲音。有了每週發行的電子報,就容易跟客戶講:「開業以來,一直穩定經營、無中斷紀錄。」
在管理上,成本往往容易量化,而效益卻難以估算。考慮內容行銷時,不妨先確認一下,自己有沒有少評估了一些潛在效益。
策略性地選擇行銷方式,而不是人云亦云
當我們問「要不要做內容行銷?」其實問的不是「要不要寫文章、經營粉專、設電子報」,而是更根本的:「你的專業價值,要如何讓潛在客戶感受到?」——這是個品牌與信任的問題。
如果你做的是需要深度理解與判斷的服務,那麼光靠淺顯的內容、挑動爭議的言論,可能吸引來的只是點擊率,而不是合適客戶。真正合適的客戶,往往是在靜靜閱讀你文章的過程中,逐漸產生信任感的。
反過來扮演買主吧:「當你有重要的任務,需要找會計師、律師、醫師或是各種的專家時,你會信任怎樣子的專家、你會想委任怎樣子的專業人士呢?」
別急著成名,先成為值得信任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