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做銷售時,因為銷售的流程走得很長,讓我重新思考臨界聲譽的議題。先談一下最近經歷的銷售流程:
潛在客戶跟我有初次談話。
潛在客戶在公司做了一些實驗,覺得我的服務 (現代資料棧) 可行。
潛在客戶開始在公司運作、凝聚共識。
客戶公司內部提出專案與預算。
採購與我接洽 ... 。
光是完成 1, 2, 3, 4 就花了一年半。
那問題出在哪呢?應該就是知名度。這個問題在我與採購洽談時,感觸特別深。採購的工作是議價,而我很清楚地告訴採購,選擇現代資料棧的解決方案,比起客戶可能考慮的其它替代方案 (ETL 軟體或是 BI 軟體),不儘成效更好,成本也往往只有 1/2。
即使如此,採購還是要質疑:「一人公司喔?」
為了採購的問題,我只好主動提供數字做為佐証,比方說,總共辦過 38 場的 dbt meetup、在台灣導入過 4 家不同的公司 (含上市公司)、電子報寫了多少期等等。
預設的態度
在還沒有扺達臨界聲譽之前,陌生人對我是「預設不可信」,所以即使見面了,我還要用一堆的佐証來設法讓對方採信。另一方面,一旦超過了臨界點,陌生人很有可能在見我本人之前,已經自然地從不同的管道聽聞過我,對於我的觀點就轉化成了「預設可信」。
而這並不只是我的感覺,商業研究裡確實有類似的發現。專業服務產業(顧問業特別明顯)裡,信任往往不是靠價格或可量化的品質來決定,而是靠「聲譽」與「網絡」做篩選。研究者甚至提出「合法性門檻」的概念:當外部世界開始自然地視某個顧問或公司為正當存在時,客戶對它的態度會出現非線性的轉折,從「先質疑」轉成「先相信」。組織信任的文獻也提到,當缺乏互動歷史時,人們會依據「地位與類別線索」來做快速判斷,也就是一種「快速信任」的機制。對顧問來說,媒體引用、公開演講、標誌性案例,這些都是能觸發預設信任的地位訊號。換句話說,當知名度跨過某個水位之後,陌生開發的阻力會突然降低,成交率也隨之提升。
那距離所需要的臨界聲譽還有多遠呢?應該也不遠了,這跟我所處的市場型態有關:小眾市場、單邊市場、藍海市場。
為什麼和市場型態有關
臨界聲譽之所以和小眾市場、單邊市場、藍海市場緊密相關,是因為不同市場型態對「知名度門檻」的要求差異極大。
大眾市場 vs. 小眾市場
在大眾市場裡,玩家數量眾多,聲音雜訊也多,顧問或產品要被看見,往往需要龐大的品牌行銷與廣告預算。這裡的臨界聲譽門檻非常高,動輒是數十萬甚至百萬級的知名度,否則就容易被淹沒。但在小眾市場裡,參與者本來就有限,而且彼此交流的密度高。一旦在這個社群裡有一定能見度,就能快速建立「預設可信」的效果。
雙邊市場 vs. 單邊市場
雙邊市場(例如外送平台或電商平台)必須同時說服兩邊的使用者與供應者,因而需要更高的知名度才能讓兩端同時運轉起來。而顧問服務屬於單邊市場,我只需要打動企業的決策端即可,不必同時去說服另一端的「供應方」。因此,臨界聲譽的需求比雙邊市場低很多。
紅海市場 vs. 藍海市場
紅海市場競爭激烈,客戶會拿你和既有的眾多廠商比較,這時候聲譽不足就會立刻被懷疑甚至淘汰。反之,在藍海市場裡,幾乎沒有競爭對手,客戶更在意的是「這條路走得通嗎?」只要你能提供可信的成功案例或外部印證,就容易跨過「合法性門檻」。
綜合這三點,我的處境剛好符合「小眾、單邊、藍海」的組合,因此所需的臨界聲譽比傳統印象中低得多。不需要成為全國知名,而是只要在正確的 1000~2000 人專業社群裡被聽聞,就能有效突破信任門檻。
結論
臨界聲譽不是抽象的光環,而是一個和市場結構深度綁定的現象。當服務所在的市場是小眾、單邊、藍海時,聲譽門檻其實比想像中低得多,腳踏實地去建立品牌是務實可行的策略。對顧問而言,策略的重點不是盲目追求大眾化曝光,而是專注於經營能觸及關鍵決策者的小社群。當跨越這個臨界點,陌生人就會自然而然地「預設可信」,銷售流程也會因此大幅縮短。